历史迷雾中的国立东南大学创始校长 | 王丹红专栏-凯发游戏

  历史迷雾中的国立东南大学创始校长 | 王丹红专栏-凯发游戏

历史迷雾中的国立东南大学创始校长 | 王丹红专栏

2022/07/11
导读
寻找“国立东南大学之父”郭秉文
    
7.11
知识分子the intellectual

- 导读 -

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2022年,江苏省有九所大学举行12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分别是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和扬州大学。
为什么同一地区会有这么多大学有相同的周年校庆?是偶然巧合还是必然之因?答案是必然的同源。仔细分析,前八所大学将自己均溯源于1902年,时任两江总督向清朝廷奏案《创办三江师范学堂》;但作为现代大学的起点,则可追溯至1921年创立的国立东南大学,创始校长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郭秉文先生;今天的上海财经大学,则将自己的历史追溯至国立东南大学前身——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的商科。自1921年成立之初至今,百年间,国立东南大学随国家命运几经变迁,先后更名为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国立江苏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 “国立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至1952年院系调整,发展为今日包括南京大学在内的多所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经合并而建立的南京工学院,1988年复名东南大学。

饮水思源,珍惜历史。在国立东南大学创立101周年之际,《知识分子》专栏作者王丹红梳理史料,寻找 “国立东南大学之父” 郭秉文先生在20世纪的生命和事业历程。


撰文 | 王丹红

责编 | 陈晓雪


 ●                  ●                   


在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郭秉文先生(1880-1969)树起三座丰碑,191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15-1924年,共同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1926年在美国共同创办华美协进社,第一个促进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民间组织。

1920年代初,郭秉文执掌的国立东南大学 “名师荟集 桃李芬芳”,与国立北京大学并峙,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版图上一南一北两个重镇。一个世纪后,相对于家喻户晓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国立东南大学之父”郭秉文先生却湮没在云遮雾罩的历史深处。

目 录

 1   1906年 负笈美国 2   1914年第一位中国教育学博士 3   礼聘延揽 回国兴学 4   “寓师范于大学” 5    “学术贵大成” 6    “美尽东南” 7    远蹈美国 东山再起 8    华美协进社  9    “中国哲人” 10    泽惠东南 源远流长

 11    写作手记:“郭秉文是谁?”


1

1906年  负笈美国


图1 1917年 清华学校-游美同学录—郭秉文

郭秉文先生一生的学业和事业,和美国庚子赔款密切相关。

1908年,28岁的他成为美国第一批庚子赔款奖学金获得者;1926年,46岁的他在美国第二次庚子赔款组建的基金会支持下,在纽约共同创立了华美协进社——第一个促进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民间组织。

郭秉文是美国庚子赔款奖学金获得者,但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中国1909年第一批派遣的庚款留学生名单中,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特例。

1917年清华学校游美同学录和相关英文资料显示,1906年,26岁的郭秉文在上海获得一笔教会奖学金,赴美国乌斯特大学预科部学习。1908年6月23日,美国国会通过退还庚子赔款案;7月,中美两国政府同意设立庚子赔款奖学金,资助中国学生赴美国留学——此时,已在美国的郭秉文近水楼台,首先获得了庚子赔款奖学金。中国政府于1909年7月17日在北京成立游美学务处,统筹考核选拔留学生,前三批学生别于1909年、1910年和1911年赴美。

郭秉文1880年2月16日出生于上海,父亲在上海行医,是基督教长老会成员。1893年,13岁的他入学长老会在上海办的清心书院,1896年毕业后留校教书一年,之后相继在海关、邮局和浙东金局等任职。

其间,是现代高等教育在中国肇起的晚清时期。

1898年,清政府在北京创办京师大学堂,为我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也是中国官方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并宣布将于1906年废除科举制度;也是在1905年,上海圣约翰书院正式升格为圣约翰大学。

郭秉文不满足于自己所受的中等教育。虽已成家立业,但26岁的他仍 “担簦负笈,游学于美”,重新做学生。1906年7月,他入学美国俄亥俄州的乌斯特大学(college of wooster)预科部,该大学是一所文理学院,由长老会教友1866年创办,校训是 “科学和宗教同源”,强调 “教育必须探究事物的全部含义”、 “心灵教育和心智开发”等。

1908年秋,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的郭秉文,入学乌斯特大学,主修理科,1911年获得理学士学位。乌斯特大学的学习经历,让他意识到教育改变命运和社会的重要性,他放弃了学习法律,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造。

图2 1915年左右,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左);郭秉文(右图前排左一)和蒋梦麟(后排右二)


郭秉文在大学和研究生院学习期间,中国三批庚款留学生相继赴美,包括日后成为著名学者的梅贻琦、竺可桢、胡适、胡刚复、胡明复、钱崇澍等。1912年12月,任鸿隽和杨杏佛等第一批11位稽勋留学生,抵达美国留学,形成新一代的留美学生团体。郭秉文因年长又有一定社会阅历,成为留学生活动中的骨干。他曾任中国学生协会总秘书和《乌斯特之声》主笔,其组织才能和演讲才华逐渐显露出来,为几年后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积累了得天独厚的人脉资源。

2

中国第一位教育学博士


图3 1915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出版郭秉文博士论文(左);191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郭秉文博士论文中文版,右图为2016年简体版。


考吾国教育之状况,其缺点在所不免,然上下尽心教育之改造,颇为人所称道。全国国民之教育问题,规模大而性质复杂,非但需要最高之教育技能,且必以热诚博爱与公心以赴之,方得有成效之解决。

—— 郭秉文 1914年博士论文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创立于1887年,1898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是美国最古老、也是最大的教育学研究生院。郭秉文1911-1914年在此学习期间,学院正处于发展、研究典范形成之际,汇聚了全美教育学各学科缔造者或关键人物,他有幸师承大师。

1914年6月,郭秉文完成博士论文 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中国教育史沿革》)。论文中,他用现代教育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国上下四千多年的教育变革,分析清末民初中西文明交汇之际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困境、挑战等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同时向英语世界介绍晦涩复杂的中国教育史。

博士论文是学者完成学业走向事业的转折点,也是学者一生事业的奠基石。今天,仔细分析这篇完成于108年前的博士论文,透过论文的主题、指导教授、致谢词和参考文献,可追寻郭秉文在研究生阶段的关注所在、师承渊源、学术脉络等,以及后来事业发展的依据和线索。

在哥大师院期间,郭秉文可谓师承正宗,他的导师是教育行政学家斯特雷耶教授(g.d. strayer,1876-1962),斯特雷耶则是美国教育心理学一代宗师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1874-1949)的博士生。桑代克先后在卫斯理大学(1895年)、哈佛大学(1897年)和哥伦比亚大学(1898年)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899年入职哥大师院,并在此度过了一生的事业生涯。

郭秉文在论文的致谢词里感谢了哥大师院的三位教授:farrington,monroe和hillegas。其中,从论文题目到后来事业发展,孟禄(monroe)教授对他产生了更为深刻和长久的影响。

孟禄(paul monroe,1869-1947)是美国教育史研究先驱,从1897年到1935年,可谓一生任职哥大师院。1915-1923年,他担任哥大师院教育系主任;1923-1938年任哥大师院国际教育研究所所长。20世纪上半叶,从1913年到1944年,孟禄先后到中国访问考察14次,对中国教育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1928年,他出版著作《在演化进程中的中国》 china:a nation in evolution

图4 1921年8月,孟禄教授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董事会董事,随洛克菲勒二世率领的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协和医学院揭幕典礼;右图为《在演化进程中的中国》,为孟禄1928年著书

1914年6月,郭秉文完成博士论文,孟禄为这篇论文作序,1915年,哥大师院出版郭秉文博士论文。 

郭秉文1914年获得哥大教育学博士学位,也是第一位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第二位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蒋梦麟,是郭秉文在哥大师院的同门师兄弟。蒋梦麟于1912-1917年在哥大师院师从斯特雷耶教授,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a study in chines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中国教育原理研究》)

博士毕业几年后,1919年,郭秉文和蒋梦麟差不多同时执掌中国南北两所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

3

礼聘延揽  回国兴学


图5 1915-1925年,郭秉文共同创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


政治家和教育家们已逐步认识到,说到底,没有任何灵丹妙药可医治好我们民族的伤口,而只有工业、商业和教育,才有可能为解决重大国计民生问题而铺平道路。
——郭秉文  1924年 《中国的商科教育》 


1914年夏,郭秉文完成博士论文之际,江苏省政府礼聘他回国兴学,并委任其为欧美教育调查员,游历欧美考察教育,同行者还有一位同习教育学的同乡陈容先生。

1914年7月,在海外学习了8年的郭秉文回到祖国;8月27日,他在江苏省教育会举办的演讲会上讲述考察欧美教育的情况。回国之初,他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191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中文版——《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

郭秉文回国之前,1912-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相继颁发《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大学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等法令法规,规定将清末的优级师范学堂改为高等师范学校,以 “造就中学校师范学校教员” 为宗旨,并由省立改为国立。据此,江苏省主政者计划将复办南京的两江师范学堂,或在原址上开办高等师范学校,但未成功。

1914年9月2日,江苏巡按使(即民政长)韩国钧签发任用令:“委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江谦(1877-1942)年长郭秉文3岁,安徽婺源人,历任通州师范学堂堂长、安徽省议会副议长、国民政府众议院议员、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等。1914年9月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简称为“南京高师”)校长后,着手筹建学校。1915年1月17日,他聘请郭秉文为教务主任,陈容为学监主任。

1915年8月11日,南京高师举行入学考试,录取学生126人,9月10开学,实到110人。南京高师学生胡焕庸曾回忆:“这个学校免收学费膳宿费,但入学考试竞争十分激烈,大约10个考生才考取1个。”

图6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梅庵


江谦和郭秉文,一个为耆儒硕德国学根基深厚,一个是“新学巨子”通晓中西,两人相得益彰,共同制定校训—— “诚”。江谦在校园西北角建3间茅屋—— “梅庵”,以纪念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字梅庵),并将李瑞清所题两江师范学堂校训—— “嚼得菜根 做得大事”,制成木匾挂于梅庵门眉。

4

“寓师范于大学”


图7 1902年5月,两江总督上奏朝庭“筹备师范学堂折”,图为手绘两江师范学堂全图


中国今日之所需要者为高等师范学校之改良。
——郭秉文


1915年南京高师筹备时,教务长郭秉文借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提出设立科系应 “根据智育标准” 和 “适应社会需要”,并随 “社会需要随时变更”,大刀阔斧地实施教育方案。

“士农工商,国之四维。” 郭秉文将中国古代经国济民的思想融入教育实践。

1915年9月,南京高师开办时,设有国文、理化两部;1916年春季,开设我国高校第一个体育专修科,聘请美籍教师任体育科主任;秋季,增设工艺专修科,设立工厂、聘请欧美工学专家,进行高深工学的训练和研究;1917年,开设农业专修科、商业专修科和英文专修科。

鉴于 “近世由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之进步,教育已成一种专门科学,非造就此种专门人才不足以促进教育进步”,1918年,南京高师增设教育专修科,“志在培养教育学教员及学校教育行政人才”。

1918年3月,江谦因病休养,时任教育总长傅增湘批准郭秉文为代理校长。此时,南京高师的科系设置,已突破师范界线,寓师范、基础教育、实业教育为一体,初具大学雏形。

在南京高师,陶行知和刘伯明是郭秉文教育实践的左膀右臂。

陶行知(1891-1946)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15年获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深造,获哥伦比亚大学学务总监资格证书;1917年8月应郭秉文之邀提前回国,在南京高师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学、教育心理学等,1918年3月接替郭秉文任南京高师教务长。

刘伯明(1887-1923)1911年赴美国西北大学攻读哲学和教育,191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与在哥大师院攻读硕士学位的陈芬茨结婚。1915年回国任教于金陵大学,同时在南京高师兼职,1919年全职到南京高师工作。

1919年5月,以北京大学为策源地的 “五四” 运动爆发并席卷全国时,郭秉文正在欧洲和美国考察,校务由陶行知和陈容共同主持。陈容因极力反对学生罢课和游行与陶行知发生争执,愤而辞职。

1919年9月1日,教育部委任郭秉文为南京高师校长;10月,陶行知出任教务长。

图8 1920年秋,南京高师首开 “女禁”,正式录取8位女生。

在陶行知和刘伯明的襄助下,郭秉文实施了几大改革措施。

一是在1915年开办之初只有国文、理化两部及国文专修科的基础上,应社会需要,1920年时已设有文理部(包括国文、英文、哲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和地学8系),以及教育、体育、工艺、教育、农业、商业、国文、文理8个专修科,全校共有8系8科,突破了师范界线,寓师范教育、基础教育、实科教育于一体,初具综合大学雏形。

二是推行选科制。1919年,南京高师在中国率先实行选科制(即学分制),同时在教务主任陶行知倡导下,打破 “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 的教授法,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法。

三是开 “女禁”,实施男女同校。1919年12月,校务会通过陶行知提出的《规定女子旁听办法案》。1920年暑期,南京高师和北大同时开 “女禁”,正式录取8名女生。

四是面向社会,开办暑期学校。1920年夏,南京高师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暑期学校,学生总数达1041人,其中有大学、专科、中专毕业生,也有各类学校的老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如陶行知所言 “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沟通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的关系;1920-1923年,南京高师-东大连续四年办暑期学校,直到1924年因直奉第二次战争而停办。

五是推行制度化、民主化管理,设立教授、学生等多种专门委员会。

郭秉文在南京高师领导的教学改革,为其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学术贵大成” 创办国立东南大学

图9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校训:诚——止于至善;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首次在大学里设置商科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算学系和生物系(右图)。


增设大学不容或缓。意大利全国人口不及我江苏一省,而有大学二十有一;美国全国大学总数有五百数十。以彼例此,我国如意大利,须有一百余大学;如美国,则须有一千余大学。今则何如,此实与国家生死存亡有密切关系。
——郭秉 1919年


1919年秋,郭秉文从欧美考察回国,在江苏省教育会议上介绍战后欧美教育情况,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严重落后问题,呼吁国家增设大学。他认为大学与国家生死存亡密切相关,战时大学为一国舆论中心,和平时则为一国文化之中心,文化势力之伟大,不可限量。他提议将南京高师改建为大学,敦促各方协力促成。

幸运的是,郭秉文得到了时任教育总长范源濂和江苏省教育会会长黄炎培的支持。

在南京高师基础上建大学,首要问题是土地和经费支持。黄炎培受教育部委托出行南洋劝业会,积极游说,南洋劝业会负责人不仅同意将其旧址捐给大学,而且愿意在经济上赞助大学。

从1920年4月7日议案的提出,到12月7日国务会议通过南京筹建大学议案,并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东南大学的建制只用了8个月的时间。 

创建东南大学,郭秉文一方面争取全校师生的理解和支持,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东南大学十位发起人向社会发布《东南大学缘起》,提出“教育重普及学术贵大成”,“盖今后之时代,一大学教育发达之时代”,中华民族自古重视教育,但到今日之时代,只有北京大学一所国立大学,而东南地区却仍无一所大学,实在为“东南人士之耻”。

倡议书列数在南京创办东南大学的十大利益,并请求各界帮助:


南京为东南各省水陆之要……轮轨四通,气候温和,无盛寒酷热之患,城北地广而静,山川风景之美,最适于学者之修养,此利在地理者一……惟兹事体大,非资群策群力不足以立,丕基而昌民智,谨述其缘起敬告邦人君子,诸姑伯姊。凡我同志洞明世界之潮流,倡导国民之文化者,嘉许兹举,乐助厥成,或诏以植学之规,或附以劝学之费,尤我东南诸省百十亿民兄子弟无疆之休,非徒謇等之庆幸已也。

鉴于 “东南大学将来为东南各省学府,于东南文化之发展影响至为重大,现当创办之陈嘉乐,所需要社会之赞助亦至大且急”,郭秉文 “以欧美各大学为求社会赞助起见”,着手建立学校董事会。

图10

1921年3月28日,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聘请东南大学的15位校董和2位名誉校董,派遣教育部专门司司长任鸿隽作为部派代表,参加校董事会,校长郭秉文为当然董事。

1921年6月6日,东南大学在上海举行董事会,选举郭秉文为校长,并 “报教育部呈大总统批准”。此后,东南大学以6月6日为校庆日。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教育部委任郭秉文为东南大学校长、兼任南京高师校长。

在东南大学筹建之时,郭秉文同时展开了上海商科大学的筹备。他认为,“因人才与环境关系”,商科应在上海择地建设。几经周折,1922年7月,国立东南大学分校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即今天上海财经大学的前身。

图11 左:上海商科大学校舍(1921-1926);中:上海商科大学首任教务主任马寅初;右:1922年7月23日《申报》第6版刊登上海商科大学招生广告


1921年,郭秉文在 “十年度之高等教育” 中写道:国立东南大学,于本年正式成立,设文、理、教育、农、工、商等科,分二十二学系。设备上除督军齐万氏捐资创建之孟芳图书馆外,尚有体育馆、中二院,及大学附属小学宿舍,粗具规模。其商科设上海,与暨南学校合办,为上海商科大学,设六学系,并有夜校,供商业界有志继续高深研究者求学机会,实吾国第一之高等商业教育机关也。

1920年东南大学筹建时,南京高师即停止招生。1923年,最后一批南京高师学生毕业,1923年7月3日,南京高师正式并入东南大学。

6

“美尽东南”


图12 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和科学院分别于1923年和1927年建成。


其所成就,亦已丰宏,我国学术界直接或间接接受其影响乾,至深至巨。
——严济慈 《南高东大物理系之贡献》 1935年


郭秉文为东南大学的发展,亲力亲为呕心沥血。他秉承南京高师校训——诚,定东南大学校训为 “止于至善”。从南京高师到东南大学,他坚持训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的方针,强调四个平衡: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以及国内与国际平衡。

他亲自规划大学的设计,大学的建设借助了南京的天然地理和历史人文优势,在南洋劝业会旧址建农科校舍,以北极阁作为天文气象台,借玄武湖为鱼类改良试验繁殖场。

图书馆是大学最重要的学术设施。郭秉文说:“古代大学多藏书,所谓礼在瞽宗,书在上庠,即学校之图书馆也。” 1921年,东南大学全体校董发表《东南大学图书馆募捐启》。12月,郭秉文亲自致函江苏督军齐燮元,齐燮元心动,以 “禀承其太翁孟芳” 之名捐助建馆经费15万元,又代募书籍及购书巨款。1924年夏,图书馆落成,被命名为 “孟芳图书馆”。

在百年后的今天,孟芳图书馆也是相当先进之大学图书馆,其内部设施有:

“升降机二,为传送书籍之用;电灯装最新反光者,以保护阅书者之目力;书架用美国钢铁制者,此架可以上下移动,既使便利而又耐久;桌椅仿美国国会图书馆之式样,每桌可容6人,并可安置电灯;冬日温暖法,用发热机蒸发热水气,由气管散布热气于各处;门面概用花岗石,地板用软木,俾使行动无声,不致妨害他人攻业且坚固耐用。” 参观者感到 “规模宏大、美仑美奂”。

在为图书馆筹资的同时,郭秉文也为体育馆建造集资。在他的精心策划下,1922年1月,东南大学图书馆、体育馆和附中的奠基典礼同时举行,江苏省军、政官员悉数参加,省长当场同意为体育馆配套设备提供资助;1923年,向社会发布《东南大学体育馆设备及附设游泳池募捐启》。

1923年12月21日深夜,东南大学本部主楼 “口字房” 失火,该建筑上下两层共120余间房屋,图书馆、教务处、实验室、陈列室皆在其中,学校精华毁损一旦,“师生皆失色 数女生失声痛哭,秉志教授闻讯晕倒不知人事……”

郭秉文在现场安详镇静,向众人宣告将重建校舍,并宣布第二天照常上课,群情由沮丧转为希望。

当时政府财政困难,郭秉文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申请资助,经调查,洛克菲勒基金会为科学馆建馆捐赠20万美元,为购买仪器设备捐款10万美元,开启国立大学接受外国基金会资助之先河。1924年,科学馆破土动工。

在东南大学创办之后短短三年内,敦秉文成功地依靠社会力量为大学图书馆、体育馆和科学馆建设筹集到资金,建成至今堪称一流的设备设施,为现代中国大学多渠道集资办学的成功典范。

1920年前后,正值清末民初第一批留学人员学成之际,南京高师-东大名师云集,桃李芬芳,极一时之盛,文科有刘伯明、汤用彤、陈衡哲、柳诒徵、钱基博、梅光迪等;理科有叶企孙、任鸿隽、胡刚复、竺可桢、熊庆来等,教育科有陶行知、陈鹤琴、程其保等;工科有茅以升、涂羽卿、沈祖玮等;商科有杨杏佛、李道南、胡明复、孙本文等。

中国科学社由一群留美学生创建于康奈尔大学,1918年因社长任鸿隽回国而迁回国内,总部设于南京高师,骨干成员云集在此,南京高师-东大一度曾有“中国科学社大本营”之称。

燕京大学创始校长司徒雷登在其《在华五十年》中赞扬郭秉文:“他延揽了五十位留学生,每一位都精通自己所教学科。” 这五十位留学生中,有郭秉文留学美国时的同学和朋友。

1921年夏,南京高师-东大第二届暑期学校开学,大学礼堂前悬挂一块用石绿作底的金字匾牌,上书 “美尽东南” 四个大字,由柳诒徵教授题写。

7

远蹈美国  东山再起

图13 1926年,郭秉文和孟禄共同创建华美协进社


令国立东南大学

前派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应即解职,另候任用。现经改聘胡敦复为国立东南大学校长,除函聘外,仰即遵照。此令。
——代理部务教育次长  马叙伦
中华民国4年1月6日
1915-1925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集天下英才,为中国造就一个时代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和大学校长,郭秉文立下筚路蓝缕之功。

谁料,1925年1月,教育部一纸训令解除了他的校长职务,他在中国办大学的事业从此中断。

1925年1月6日,教育部向国立东南大学下达训令:解除校长郭秉文职务,聘胡敦复为校长。郭秉文当时正在上海,1月7日准备返回南京时,在报纸上看到了免职消息。面对这意外打击,震惊之余,他仍以 “博爱、公心赴之”。

当天,他发了两封电报,一封给教育部请求 “迅聘接替”,一封给东南大学维持校务的任鸿隽及全校教职员工,告知“已电部迅聘接替,以便交卸,而免学校停顿”…… “学校应如何维持,请承校董办理”。

对于郭秉文突然被免职,南京大学教授冒荣在《至平至善 鸿声东渐——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中分析:1925年1月,北京政府突然下令解除郭秉文校长职务,直接原因在于政局剧变。郭秉文主持南京高师-东大期间的1915-1925年,正是中国政治混乱不堪、政局变化无常的时期,政治领导人走马灯式变换。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郭秉文与杨杏佛和其他教授间的矛盾。

冒荣认为,郭与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由于杨杏佛激进的政治态度,以及他对校务的尖锐批评,郭秉文也有缺失沟通、独断专行之处。1924年夏,杨杏佛因工科停办离开了东南大学,并于11月随孙中山一行到北京。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1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要员汪精卫、吴稚晖等陪同下抵达北京。在北京,杨杏佛一方面利用他与国民党高层的关系,另一方面联系校内对郭秉文有意见的教授,在北京开展 “倒郭” 活动。当时马叙伦以教育次长之职代理部长之职,杨杏佛向马叙伦控告郭秉文依附军阀等,导致郭秉文被免职。

冒荣认为,从学校管理的角度,郭秉文在某些方面独断擅行,杨杏佛等教授有权批评,也有权提出新校长选择。

“但这种原本从学术民主出发的批评和选择最终并非诉诸学术民主,却走了诉诸政治斗争的途径;一直强调教育独立和不问政治的郭秉文竟以政治倾向而被免职,这无论对于郭秉文还是对于杨杏佛,其实都是一种历史悲剧。”

1925年2月23日,被免职后的郭秉文,受校董事会委托赴美考察教育,并于暑期向东南大学董事会辞去校长职务,从此告别中国教育界。

此后,他走向世界,开启 “国民外交”,推动中国与国外的交流。

1926年到美国后,郭秉文在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基金会(the harris foundation)举办讲座,其演讲 “中国和美国”,被芝加哥大学汇编进《东方人眼中之远东问题》orient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far eastern problem一书。7月中旬,到英国爱丁堡参加世界教育会议;9月,他又回到美国,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参加中美关系研讨会,他的演讲《中国现状的国际观》全文收录于大学出版的《中美关系》一书。

中国文化教育基金会(中基会)为1924年美国第二次庚子赔款所设立,孟禄和郭秉文均为董事。中基会第二届年会计划1926年2月在北京举行,副董事长孟禄将赴会,但郭秉文因有约定演讲和留学生工作,不能回国。在和孟禄的会晤中,孟禄同意他留在美国,并鼓励他建立一永久性组织,促进中美交流。这一建议,直接导致了纽约华美协进社的诞生。

随后,郭秉文起草了华美协进社计划:一是介绍中国文化及国情,使美国朝野有正确认识;二是由国民外交入手,促进中美邦交;三是联系帮助留学生。

1926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基会第二次年会上,孟禄提出了华美协进社提案,会议通过了提案和每年2.5万美元的年度预算,并选郭秉文为首任社长。这是美国庚子赔款对郭秉文人生的第二次重大影响。

华美协进社创办之初,郭秉文领导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美国为庆祝建国150周年举行的费城1926年国际博览会上,展出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发展史,获特等奖;二是协助组织京剧大师梅兰芳1930年2月-5月在美国的巡回演出。

1930年,应时任实业部部长孔祥煕邀请,郭秉文回到上海,庚款留美学生孟治接任华美协社社长。郭秉文回到上海后,历任上海信托公司总经理、中国海关税务局总税务司等,并在上海创办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

8

华美协进社 一张文图不合的历史介绍


图14 1944年,美国媒体巨子亨利·鲁斯(1898-1967)将纽约曼哈顿上东区65街125号地产赠予华美协进社,12月1日在此举行正式启用典礼(中),并命名为“中国之家”(china house)。自此71年间,这里是华美协进社总部,2015年9月华美协进社搬入新址。

中图是华美协进社的一张珍贵历史照片,图片说明显示了这张合影拍摄的时间、地点、事由和重要人物等。1944年12月1日,在纽约上东区65街,华美协会社总部启用正式典礼,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来自全美各地的中国留学生们与会;前排人物包括郭秉文博士(左一)、胡适博士(左四)、亨利·鲁斯夫人(左五)、驻美国大使魏道明(右三)和夫人(左三)等。

这张照片里还有几位重要人物:华美协进社总部的捐赠者亨利·鲁斯,后排左二:时任华美协进社社长孟治(后排左一)和夫人(前排右一)

从1926年5月26日创办,到1944年12月获得永久性总部,华美协会社走过的18年,蕴含了前后两位社长郭秉文和孟治的努力。

1943年,作为中国代表团主席代表,郭秉文率团到美国,出席联合国世界粮食会议及联合国预备金融会议,途经纽约,华美协进社董事特为其举行一次午餐会,郭秉文因该社无一永久社址,主张由董事会设法募捐。时任社长孟治求助于老朋友、华美协进社董事亨利·鲁斯。几经努力,亨利购买了纽约上东区65街125号一幢四层红砖小楼,以父亲基金会的名义赠予华美协进社,并赋名 “中国之家”——china house。至2015年华美协进社乔迁新居,华美协进社在这幢小楼里待了整整60年。

图15 华美协进社官方网站,1944.12.1的合影被用作1925.5.25成立日的照片


但是,在今天华美协进社官方网站上,这张照片却被作为历史照片配发在该社1926年5月25日的成立日。文章介绍: 华美协进社成立于1926年,是由中国著名教育家胡适、郭秉文和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保罗·孟禄共同发起创建。

这样的介绍不符合历史事实。1926年,华美协进社的共同创办人是孟禄和郭秉文,并没有胡适和杜威。胡适年谱和日记中,没有关于华美协进社成立、梅兰芳访美等重大事件记录。

1926年,时年25岁的北京大学教授胡适一直在中国,他是1926年12月31日启程赴美国,1927年2月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博士学位手续。1944年12月1日,53岁的胡适是作为著名学者和前驻美国大使,出席华美协进社总部启用典礼。

图16 1957年2月4日,华美协进社,胡适与吴健雄和李政道等合影


现有文献资料显示,胡适和华美协进社相关的照片有三张,除了1944年12月1日的的合影,第二、三张是1957年2月4日,纽约华美协进社宴请吴健雄和李政道,胡适和吴健雄、李政道的合影,来源于华新民、王作跃的文章。

今天,应该澄清华美协进社这一历史性误读。

9

“中国哲人”


图17 郭秉文1947年退休后定居华盛顿

“虽在暮年,犹致力于中美文化之交流,未尝以优游林泉,而自寻睱逸也。”


从1911年入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开始研究中国教育史,到1915-1925年创建南京高师-国立东南大学,1926年创办华美协进社,从国内到国际,郭秉文一生致力于教育文化。

1923年6月28日至7月6日,由美国教育学会发起的世界教育会议在旧金山召开,郭秉文以东南大学校长身份,率团赴会。抵达旧金山后,他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民国成立十二年以来,中国教育有显著长足的进展,大专学校由二十所激增至一二五所,即其一例。”

在闭幕典礼的演讲中,他提出以教育促进世界和平,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是远见卓识:

“这次会议的基本任务是商讨如何以教育促进世界和平,各国代表不啻为敦睦邦交促进和平的使节,因此其唯一的使命在研拟通过教育和平的方案,不仅须使国家之关系化敌者为友人,原为友者更增强其友好关系,更须使各国充分认识一国之伟大不在其领土广袤、军备之扩充或财力之充沛,而在其能以正义无私对待他国;更须透过教育及其他有效方法化除国家间之自私、骄傲、仇恨和报复心理,并从而建立友好、同情与互信之新精神。”

抗日战争期间,郭秉文以中国政府财政部常务次长兼驻英大使馆财务参事身份,从事国际贸易和向外贷款等工作。抗战后期和胜利后,他多次作为国家代表参加联合国会议。1943年,他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在美国参加联合国粮食会议;1944年7月,他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货币与财政会议;1944年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副署长兼秘书长,至该署工作于1947年底结束,之后他退休,定居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

1950年代,郭秉文和胡适均在美国。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刘传晹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两人的一次对话:

1954年,在美国作寓公的胡适得知南京高师出生的张其昀聘任台湾 “教育部长”,就对南高老校长郭秉文戏言 “南高征服了北大”,郭秉文却严正回答:“学术为公,再不可有门户之见”。

晚年郭秉文仍热心于中国文化教育事业,曾草拟国际大学(或联合国大学)计划,但未能实现。他还曾担任中美社会科学协会总干事,1958年创办中国文化教育协会。

宋晞在《郭秉文》中写道:郭夫人夏瑜女士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人夏粹芳的次女公子,上海中西女校的毕业生,弹得一手好钢琴,于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十二日在杭州与郭氏结婚……

郭氏为人谦冲淡泊,持常执中,恪守隐恶扬善之箴;处事则实事求是,不容有半分夸张;晚年息影华盛顿康州大道,每日起居散步有定时,博得附近居民之尊敬,以 “中国哲人” 称之。

10

泽惠东南 源远流长


图18 左:1921年南高-东大 中: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 右:1949年 国立南京大学


东南学府先生创 泗水道长江水东

灵谷栖霞七宝塔 梅庵映雪六朝松

鸡鸣晦雨人才出 鹤舞云天事业隆

复校中央同祷祝 耆年硕德仰高风

——顾毓琇 《敬挽郭秉文先生》 1971年版
回望1921-2021百年间,校名的几番更改,折射出东南大学随国家命运坎坷起伏的变迁。

1920年12月7日,北京国务会议通过南京高师筹建大学的议案,并定名为 “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6月6日,东南大学在上海召开首届董事会,推荐郭秉文为校长,自此,东南大学将6月6日定为校庆日;1925年1月6日,北京教育部下令解除郭秉文校长职务;从1927年开始,国立东南大学先后更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大学;1952年校系调整,重组为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等。

2022年5月23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文章:南京大学120周年:曾经的亚洲第一,求索 “法乎其上”。文章写道:

为纪念1947年学生运动引发的 ‘五二o惨案’,5月20日后来被定为南京大学的校庆日。但实际上,南京大学的血脉,始于1902年晚清时期张之洞开始筹办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120年,学堂相断变身为高等师范学校、综合型大学、再到苏联模式的文理型大学,并先后与其他院校分分合合……

文章提到了东南大学和郭秉文:1915年,民国政府在其荒废的旧校舍里,设立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高师在1923年转变为国立东南大学……时任东大校长郭秉文提倡以事、效率为导向的实用主义,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

但文章忽略了国立东南大学的成立缘由和时间。另外,这篇文章还有一个事实错误:1932年8月出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拥有美国普林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事实上,罗家伦1920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欧美游学6年,但并未获得博士学位。

南京大学铭记自己的历史。2000年,它将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歌重新确立为南京大学校歌。该校歌约作成于1916年,由时任南京高师校长江谦作词、教授李叔同谱曲。

校歌以南高校训 “诚” 开首: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图19 1952年院系调整,在东南大学原址(左)组建成 “南京工学院”(中),1988年,“南京工学院” 复名 “东南大学”(右)


1952年院系调整时,在东南大学原址上,以 “南京大学工学院” 为主体组建了 “南京工学院”,1988年,“南京工学院” 复名 “东南大学”;原东南大学科学馆成今日 “健雄学院”。

“东南大学之父” 郭秉文先生一生跌宕起伏的事业,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经验,他提出的大学教育思想: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际与国内平衡,在今天中国高等教育的天空中,依然闪烁着启明星般的光辉。


第五稿  2022.6.13  星期一 6:00pm


 写作手记 
“郭秉文是谁?”

我对郭秉文先生的研究,缘起于2022年1月16日在《知识分子》上发表的文章。文章发表后,我接到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负责人电话,告知作为吴健雄先生的母校,这篇文章引起他们的关注。我当时感到很迷惑:“吴健雄先生1930-1934在南京中央大学上大学,为什么说东南大学是她的母校?”这位负责人告诉我:1930年代的中央大学,源于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基础上创立的国立东南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在大学本部以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的相关科系,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南京工学院在原址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我因而对东南大学的创办及其在百年中的变迁产生了兴趣,刚好我在杭州新家的书柜里,有一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书系”,其中一本是冒荣著《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读完这本书,我方知郭秉文1914年6月在纽约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成为第一位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15-1925年,他参与创建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十年间,荟集名师得天才英才而教之,成就斐然,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树起一座高峰。但今天,即使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界,除了极少数研究者,乃不知有国立东南大学,更不知郭秉文。2022年3月初,在资料研究之际,我和一位1980年代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学者热忱地谈起郭秉文先生,他茫然地问:“郭秉文是谁?”我决定研究郭秉文先生,努力理解这段历史。在相关书籍之外,我收集到郭秉文先生博士论文的英文版、文言文版和现代汉语版,并根据资料中提供了线索,在网上搜索更多的中英文史料。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我发现各版本有关郭秉文的部分史料,有大同小异之处,也有矛盾或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郭秉文出国留学时间和归国时间;1916年郭秉文博士论文的中文版,究竟是其1915年出版的英文版的翻译,还是郭秉文自己写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博士论文?1926年5月在纽约成立的华美协进会,究竟是由孟䘵教授和郭秉文共同创立的?还是孟禄、郭秉文、杜威、胡适共同创立的?这些疑问和模糊之处,需要进一步的历史档案澄清或证实。关于郭秉文博士论文的研究,我已写成文章。正如冒荣教授2003年8月27日为《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后记中所说,对郭秉文的研究,困于手边资料太过缺乏;也由于郭秉文过早离开中国高等教育界,相关研究资料也不很多,因而收集资料成为写作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18年后,资料搜索更为方便,我读冒荣教授的书,根据书中的线索,在网上搜索到新史料,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建101周年之际,写出郭秉文先生的文章。《大学》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的 “平” 字,是郭秉文一生治学治事的座右铭,他的一生也为中国百年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下滑动可浏览)

1. 《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冒荣 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11 第一版

2. ping wen kuo, ph.d. the chinese system of public education   published by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city  1915

3. 《郭秉文教育文集》 郭秉文 著 耿有权 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8.7 第1版

4. 华美协进社 1. china institute  : https://www.chinainstitute.org/about-us/mission-history/

5. 孟禄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https://www.tc.columbia.edu/coce/about-us/a-photographic-exhibition/

6. 何勇:缅怀学长和会长--写在郭秉文诞辰140周年、华美协进社成立94周年 https://www.sohu.com/a/397723587_621712

7.陈 倩 孟治与民国时期的中美文化交流  《中南大学学报》2020年11月

刘蔚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中国学生博士论文分析(1914-1929)《教育研究集刊》 2013年6月

8.中国侨网:2006.3.5 纽约华美协进社举行座谈 纪念创办者胡适及恩师 https://www.chinaqw.com/news/2006/0305/68/19075.shtml

9.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8.21  陈乐之  华美协进社:打开一扇窗 架起一座桥  http://sinology.cssn.cn/xryjg/201605/t20160510_3311793.shtml

10. 《中国新闻周刊》2022.5.20 : 南京大学120周年:曾经的亚洲第一,求索“法乎其上” https://zhuanlan.zhihu.com/p/517260928

11. 东迁百年 | 《申报》之“上海商科大学开学礼纪” 政务:上海财经大学 2021-09-28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698742


制版编辑 | 姜丝鸭



参与讨论
2 条评论
评论
  • jiemin wang 2022/07/22

    佳文!但图不可见,太遗憾!知识分子 改版长久以来,我一直看不到大多数文章的附图。不知缘故。

  • jiemin wang 2022/07/22

    佳文!但图不可见,太遗憾!知识分子 改版长久以来,我一直看不到大多数文章的附图。不知缘故。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