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放眼世界”:第二届 “科学探索奖” 颁奖现场侧记-凯发游戏

  “请放眼世界”:第二届 “科学探索奖” 颁奖现场侧记-凯发游戏

“请放眼世界”:第二届 “科学探索奖” 颁奖现场侧记

2020/11/15
导读
“祝贺他们,祝福他们”。
典礼上,获奖者一起合影


撰文 | 王一苇
责编 | 陈晓雪

 

●      ●       


11月14日,北京钓鱼台冬日的下午,虽然是阴天,路边一树树黄灿灿的银杏叶还是吸引了不少游人。


一墙之隔的钓鱼台国宾馆内,第二届 “科学探索奖” 颁奖典礼正在举行。

 

银杏季的钓鱼台国宾馆,2020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


“今天很多人的家属也来了,挺开心的。祝贺他们,祝福他们,能够有这么一个支持,希望他们能比较安心地专心于学问,为国家做点事情。” 数学物理学领域的颁奖嘉宾、物理学家潘建伟说。

 

潘建伟为数学物理学领域获奖者颁奖


“科学探索奖” 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一个奖项,旨在支持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

 

今年九大领域的50位获奖者,有5位是女性。今年也是首次开放港澳学者申请,有3人获奖。

 


颁奖典礼在宾馆一楼的大会议厅举行。主办方在会场专设了亲属席位,许多获奖人带着自己的父母、伴侣或子女出席。

 

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张远波听说颁奖是在钓鱼台国宾馆,从上海带着母亲过来,也专程把在家乡河南信阳的父亲接到北京,想让他们看看 “以前都只在新闻联播里看到” 的场地。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鲁巍和母亲一起出席了颁奖典礼。

 

会议厅门前,铺上了红毯,两侧屏风是50位获奖人的巨幅照片和名字,典礼开始前,获奖科学家依次带着家属走过红毯,在背板上签下名字。图为获奖科学家鲁巍与母亲张爱华在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现场。

 

“儿子获奖,母亲是非常高兴的。我希望他今后更加努力,一方面要搞好工作,一方面把自己的身体也要注意下。” 鲁巍的母亲张爱华高兴地告诉《知识分子》。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永安携手爱人和两个女儿一起走了红毯。

 

“现在把我们科研人员也打造成明星,其实还是有点不太习惯的。” 他对《知识分子》表示,“我们还是喜欢闷在实验室做点自己的事情更自在一点。” 不过他觉得,这个奖可以引起社会对科研人员的重视,也是好事。

 

科学探索奖的每位获奖人将获得300万人民币的奖金,分五年拨付,无论是用于科研还是改善生活,他们可以任意决定用途。那么,科学家们对于奖金怎么花有何打算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波荣说,首先想到的是改善家里的情况。“我们家两个儿子,我爱人也是支持我从苏州来到北京,原来我们十年分居。这是第一位的。”


林波荣和儿子在现场合影

 

林波荣的专业是建筑,但他希望探索将智能设计和健康环境的营造融入建筑,这需要去探索医疗、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因此,“有了这笔奖金,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未知的东西。”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李婧在现场表示,奖金 “还房贷可能会用掉一些”。“科学家应该讲情怀,但是毕竟大家要生活,现在青年工作者的竞争压力真是蛮大的。” 典礼前参与《知识分子》直播讨论时,她说,“大家都说科研工作者要坐冷板凳,但我希望未来能在科研界里让坐冷板凳的人一步一步坐暖,而不是越坐越冷。得到一些机会,看到一些希望。”


“这个奖项更多是鼓励,鼓励年轻人努力工作。” 张远波说,至于奖金怎么花,“这个要跟老婆商量,我说了不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李赞表示,奖金会主要投入在科研上。“虽然是奖金,但每个人答辩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个研究方向,因为这个方向才会支持你,我们团队也不是我一个人,所以会在科研上多投入一些。”

 

更多的学者表示 “还没想好”,但他们普遍认为,支持自由探索是 “科学探索奖” 的好处。

 

“科研想要做一件事总是要先申请项目,有时候预算不允许,这样的钱其实是比较好的”,鲁巍说。

 

鲁巍是第二次参加探索奖的申请,他觉得这次评审相对于第一届,评委的人数 “翻番了”,而且增加了一些避嫌机制,“有了很大改进”。 

 

鲁巍的感觉没错。据 “科学探索奖” 秘书组介绍,今年同行评审阶段,执行了250多人次回避,复审阶段执行了140人次回避,终审执行了67人次回避,而评委队伍因此大为扩张,从去年的60多位增加到近100位。

 

现场颁奖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介绍,科学探索奖评审的回避制度,去年设立了 “师生”、“亲属”、“项目合作”、“商业合作”、“竞争” 等回避关系,今年又把 “同单位”、“提名推荐” 也纳入了进来。

 

他指出,国内的同行评议一直存在项目过多、时间过于局促、小同行评议专家短缺、人情社会影响、缺乏学术批评文化、难以追责等问题,“以至于不少人对此丧失信心”,而探索奖的成功证明在当下社会环境下,同行评议是可以做好的。

 

“探索奖的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同行评议的关键在于,一要有一个好的评审、评选委员会,它的成员具备高的学术水平、好的人品和对信誉的看重;二要保持独立性,避免行政干预;三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韩启德说。

 

“科学探索奖” 主办方计划借助奖项促进青年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不少学者对此表示期待。

 

林波荣主要研究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这一领域需要建筑、环境和信息、医学等领域的交叉。他表示,很关注数理和前沿交叉领域的学者,更希望跟他们有一些交流。“我觉得以后都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不要有你原来是哪个学科,这样一种固有的定势。”

 

在颁奖典礼上,图灵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也强调了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现在有一个深度的趋势是,各个领域的科学现在慢慢进入一个融合阶段。” 姚期智说,“近年来的诺贝尔奖,在很多情形下既可以给化学,也可以给物理,给医学,表明三个领域有很大的交叉,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有深层原因的,它表明现在科技的发展对微观纳米尺度有了观察方法和工具,不管生物化学或物理的趋势都是走向对微观世界的掌握。”

 

姚期智还表示,另一个趋势是信息科学与其他学科也开始交叉和融合。信息化产生了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工具,而这种工具对各种科学领域都是有效的。近几百年来,科学家分成不同领域探索,而现在,“我们又回到大科学的家庭。”

 

饶毅为生命科学领域获奖者颁奖


今年获奖人名单较去年更为多元化,获奖人所在机构从去年的26个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增加到34个,自行申报者14人也比去年翻了一番。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表示,不管是基金委评杰青,还是科学探索奖,刚开始办的时候获奖者会集中在力量比较强的单位,第二波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单位。“这个也是很正常的规律。”

 

他同时表示,“科学探索奖” 未来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 “资助一些真正偏冷、探索性很强的方向,哪怕已有的成果还不是那么鲜亮”。

 

他指出,获奖人中,“优青”、“长江” 等重复的还比较多,科学探索奖评委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重复也不是不可以,很多人也需要,但拿过这些荣誉的人有时候不是那么困难了。其实是更需要年轻的,或者不一定是年轻的,但做的方向还没有得到很多认可,或者探索性很强的方向。” 周忠和补充说。

 

鲁巍也表示,这个奖可能对更年轻的学者会更有帮助。“我已经算不上很年轻了,43岁了,对我来说可能大部分问题都解决得差不多了,至少是不那么缺钱了。” 他说,希望 “这个奖越办越好,办成一个真正激励年轻科学家去做原创科研的奖项。”

 

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本庶佑通过视频表示,科学是我们克服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之海中最关键的一环,但科学家并没有得到很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年轻的科学家而言。“在这个意义上,鼓励年轻人进入其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非常重要,‘科学探索奖’创始成员所做的真的很棒。”

 

他寄语获奖者,“年轻的获奖者,请放眼世界。因为你正在做的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附:饶毅写给2020年 “科学探索奖” 获奖者的话:


奖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获奖肯定你们的初步工作,也可以些许贴补你们年轻的家庭,所以 “科学探索奖” 是你们的;

为了建立一个我国并非特别多见的有高度自尊的科学奖,两年来我们 “科学探索奖” 的工作人员、发起科学家、评审委员团结了国内外(包括多位诺奖得主在内的)上千位科学家参与从提名到多个评审环节、直到今天的颁奖典礼。每一个正确的奖,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肯定、对我们的水平和公正的肯定。每一个发错的奖,是对我们自己的批评。所以,“科学探索奖” 也是我们的;

你们获奖后,既受鼓励、也受鞭策,一定有一些应该获奖而因不同原因(包括名额有限)而被遗珠的、也有起步阶段暂时落后于你们但以后科学研究做的很好的,你们自然会希望以自己今后的努力,证明自己能否专心探索,甚至对中国和人类作出较大的、或有深刻影响的、或优雅的科学成就。所以,“科学探索奖” 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 饶毅 2020年11月14日 北京 


 制版编辑 | 卢卡斯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