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肝癌一发现就是晚期,这个导致癌症的习惯你可能也有-凯发游戏

为何肝癌一发现就是晚期,这个导致癌症的习惯你可能也有

2021/02/28
导读
为什么中国肝癌发病死亡都这么高?

中国是肝癌大国,许多肝癌患者一发现就是晚期,这可能与肝癌比较隐秘有一定相关性,随着我国人群对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肝炎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持续下降。


然而,另一个不好的消息是,中国饮酒的人群居高不下,根据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的数据显示,41% 的口腔癌,23% 的喉癌,22% 的肝癌和 21% 的食管癌均与饮酒相关。牛年春节刚过,想必很多人都见识到了中国春节的酒文化。看完这篇文章,对于饮酒下一步你打算怎么做呢?


著名影星吴孟达因罹患肝癌昨日去世


撰文 | 黄   石

来源 | 本文来自三联生活周刊(id:lifeweek),,略有改动。


2021 年 2 月,仅仅一个月内,就有两位知名艺人因为肝癌离开人世。

一位是谱写多部电影主题曲的赵英俊,另一位是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数欢乐的“达叔”吴孟达。

再往前,臧天朔、师胜杰、傅彪等演艺明星都是因为肝癌离开人世在扼腕惋惜之余,我们也会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肝癌这么多,一发现就是晚期?

01
肝癌第一大国

中国不仅是肝癌大国,而且是世界第一肝癌大国。

2020全球肿瘤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癌症 457万例。具体在肝癌,全球 2020 年新发肝癌91万例,其中中国新发肝癌 41 万例,占全球 45% 还要多。

在全球肝癌死亡患者方面,中国也是全球第一。2020 年全球肝癌死亡 83 万人,其中中国肝癌死亡 39 万人。

为什么中国肝癌发病死亡都这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乙肝与饮酒。

02
乙肝

中国肝癌高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微小的粘膜创伤)和性接触进行传播。

上世纪 60年代,不正确的输血或者使用受污染的血液是中国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输血后肝炎的发生率达到50%。7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对献血者的肝炎病毒进行血清学筛查,80年代初开始对hbsag进行常规检测。

大范围推广乙肝疫苗后,中国的乙肝病毒感染率由15%下降到1.4%。这支小小的疫苗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1992年中国乙肝防控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当时1~29岁的人群中,乙肝病毒(hbeag)为9.75%,这个数字乘以全国的人口,得到一个非常庞大的乙肝感染人群。直到 2006 年再次筛查,我国一般人群中 hbeag 阳性率仍有 7.18%,据此推测全国仍有慢性乙肝感染者 9300 万人。

在他们中,有 2800 万需要进行治疗,有 700 万因严重肝脏疾病和癌症发病风险需要紧急治疗。每年有超过 40 万人死于与肝炎有关的并发症。中国还存在 1000 万慢性丙肝感染者,其中 250 万人急需治疗。但这些人中真正接受规范治疗的,不到 2%。

而这部分人群,还有很多至今不了解自己的肝炎病毒携带情况。而其中的三分之一,将会不可避免地进展为肝硬化,再进展成为肝癌。


03
饮酒


为何肝癌一发现就是晚期,这个导致癌症的习惯你可能也有-凯发游戏

04
为什么一发现就是晚期

肝癌的致命性,还在于其隐秘性。一般很难在其癌变早期发现,一发现往往是中晚期。


附:有关肝癌风险因素预防,肝癌筛查内容

  • 如果是乙肝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检查体内乙肝病毒dna定量及肝脏功能;

  • 如果爱饮酒,记得要戒酒;即使不能一下子戒酒,也应逐步控制并定期检查肝功能情况;

  • 如果已经有肝炎或者肝硬化的症状,一定切记进行b超和afp(甲胎蛋白)定期筛查;

  • 即使没有症状,40 岁以上男性,50 岁以上女性,每年也应进行肝癌筛查(b超、afp)筛查

斯人已矣,生者如斯;除了对“达叔”的怀念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对自己家人及亲朋好友健康的关注。

也许,这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参考文献


1.alcohol use and burden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2.no level of alcohol consumption improves health.

3.到 2030 年中国将有 1000 万人死于慢性肝炎,只有不到 2% 接受正规治疗 丁香园.

4.喝酒养生?不存在的,一滴酒也会造成损伤 丁香园.


制版编辑 | 常春藤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