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论坛 | 张懋中:智能与互联下一波的涌浪-凯发游戏

  未来论坛 | 张懋中:智能与互联下一波的涌浪-凯发游戏

未来论坛 | 张懋中:智能与互联下一波的涌浪

2019/12/17
导读
本次科学峰会上,张懋中教授首先介绍了电磁波的频谱和毫米波的发现过程。进而介绍了毫米波的应用和其对其他学科发展的帮助,并介绍了目前6g的发展和竞争状况,最后,分享了他的实验成果。




作为2019未来科学大奖周系列活动的一场国际科学盛宴,11月16日在京举办的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峰会大咖云集。本次科学峰会邀请到了15位世界顶级科学家莅临现场,分享前沿学术成果,探讨学科交叉创新,推进科学产业应用。这些全球最有智慧的大脑们通过最精彩的主题演讲、最深刻的交流,共同开启科学的想象和未来。


洛杉矶加州大学胜华杰出讲座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张懋中对高速半导体元件和高频无线及混合信号电路在通信、雷达、联结、影像等系统的研究卓著。其所研发的砷化镓功率放大器制成的手机信号发射器在全球已超过500亿台,为无线通讯产业界及学术界带来开创性的贡献。


本次科学峰会上,在主旨演讲“the next wave of intelligence and connectivity”中张教授首先介绍了电磁波的频谱和毫米波的发现过程。进而介绍了毫米波的应用和其对其他学科发展的帮助:毫米波与5g通讯的关系、毫米波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证据支持、毫米波帮助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接下来,张教授介绍了目前6g的发展和竞争状况。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人造卫星的发射,将来人们几乎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进行通讯。最后,张教授分享了他的实验成果:将光谱仪集成在集成电路上,这可以将光谱仪的体积大大缩小到足以嵌入到日常使用的手机中。




演讲场次:2019.11.16 科学峰会 主旨演讲10:计算机

演讲嘉宾:张懋中

演讲主题:the next wave of intelligence and connectivity

 

张懋中: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新的信息,我的题目是:《智能与互联下一波的涌浪》。我讲题是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讲到了我们整个的电磁波的频谱。我们先要了解我们被环绕的电磁波的频谱到底是什么样的?过去几十年的马克里拿了诺贝尔奖百年时间我们用了哪些频谱?这算是一个前沿,就是大西部还尚未开发的。这个必须先做一个了解。 


在过去的几十年用的频谱是比较低的,中间有一块在大气里是光不受阻碍的来传播,我所谓的光的意思其实就是电磁波了,泛讲的意义就是电磁波。光就是可见光的这一段。这在整个电磁波的频谱里面是很少的一个4000—7000埃米左右的光的范畴。其实是非常窄的。过去两段的频谱使用的比较多,一段是比较低的无线电的电磁波,另一方面是可见光的光波。主要的原因是传播的经过的介质各擅所长,在大气里不受阻拦,1g、2g、3g、4g就在较低端的频谱里。4g通信的时候已经到了无线电波的边缘了。


另一段常用的频谱是可见的光,因为光的通信开始的时候是红光的通信,最后变成蓝绿光的通信,这个通信在光纤里面来达成的。这两段都相当的成功,也为我们人类的文明,不管为我们工业的进展都非常给力。但是其中有一段光谱在中央的这一段,过去是很少使用的,但是在未来有无限的前景,所以我特别提出来要跟大家讲。这一段的频谱差不多是从30到300ghz的毫米波,和300到3000ghz的太赫兹波。过去在通信上完全无用。但是它对于物理学家并不陌生,第一个发掘到这个频谱的是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名叫j.c. bose,在加尔各答本科毕业以后,到剑桥大学做研究,运用他发明的二级体,首先侦测到所谓的太赫兹波。


为什么波的频率越往上越有价值呢?我们通信使用的载波,如果本身频率就高的话,更容易达成宽频的应用。是能够带更大量的信息,或者是在单一时间能够传输更多的信号。所以整个通信的频谱逐渐是从低的频道往上发展。


5g通信在国家的战略和人们的生活层面上都很重要,但首批释出的频道在3.5ghz左右,大概只有150个megahz宽。我上次到旧金山,飞机降落了以后,手机上面显示了5g连接,但实际上有没有不同的感觉呢?没有。最大的原因是还没有进入毫米波的超宽带通信。将来5g在毫米波第一个选择的是在28个ghz左右。第二个会是在34个ghz左右。你就会渐渐感觉到它所带来的优越信息量和巨大的信息密度,完全会不一样。很可惜这个要三四年以后才会发生!


第二个,因为波长较短,所以它的特性就有点像可见光,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去我们所熟悉的比如说接收天线,将来会与光学镜子并用,利用它类光的特性。在低的频率的时候,因为发射的效率比较好,所以通常是广播式的,但在超高频率的毫米波段,最好是用波束(beam),直接连接收发两端,以提升效率。但是它有个主要的问题,因为频率这么高了以后,我们传统以硅做基板的半导体元件达不到这个要求。


达不到要求是从两个方面来讲,从电子端来讲,我们今天手机芯片所用的device是mosfet,即使缩影到10奈米,速度还是太慢。如果从光电端来讲,光学元件主要是利用半导体的“能隙”,也就是半导体通带和价带间的能阶差距,因为太小,也不能用。但是在整个科学尤其是宇宙和行星科学的发展上面,这个太赫兹是赫赫有名!


前面有两位讲者,一位是物理的,一位是太空物理的,还有一位也是讲到有关行星的。这里面都讲到了一个东西:宇宙是在一个大爆炸的情况下才诞生的,我们的宇宙是137亿年以前,在一个单奇点爆炸出来,起初全是光子,但是那时候光子的能量极高,因为它的温度其高无比,但是在瞬间它以一亿亿亿倍的光速膨胀,让整个宇宙冷却下来了,最终的结果就产生了cosmicmicrowave background(cmb),什么叫cmb呢?就是在这个宇宙大爆炸了以后,余音袅袅啊,一直到现在它的热辐射还存在!


虽然物理学家也曾假设宇宙可能是从一个大爆炸开始的,但是没有直接的证据,一直等到这两个人,名叫arno penzias和robert wilson,这两个人是天线工程师,照片里是年轻的我站在他们所设计的天线前,大家不要以为这是农庄机器,这个像大盖子似的天线能横扫天际,但是到处都看到一样的噪音。他们第一个假设是鸟粪,鸟大便太多了,让他们测不准,所以两个人一早晨起来就去扫鸟大便,扫完了以后,坐下来一看同样的noisebackground还是存在的!

这种情况下,还好两个人没有认为自己制做的接受器不好,很谨慎的就打电话问旁边的几个学校,第一个打电话到columbia,他们说你应该打电话到普林斯顿,去请教prof.robert dicke,结果他们打电话到普林斯顿通报所看到的noisebackground,结果dicke一看就是他已经找了十几年的宇宙大爆炸的余音!几个最优秀的学生都摆上了,因为robert的电子学学问太好了,他网高频去找,找到毫米波去了!但当时接收技术不成熟,就没有看到这个噪音!结果等这两个人一看出来就知道已经找到宇宙大爆炸的直接证据了。



大家看一看,这个是什么?这个是黑体辐射。假设这整个宇宙在平衡的状况下,它在thermodynamics上就是一个黑体,这个情况之下,cobe是nasa卫星系统,所量出来整个宇宙的平均温度只有2.7k。最近拍摄的m87黑洞图像,是由分布全球9个天文台同时在毫米波及太赫兹频道的230—450ghz所联成图像。下面更加精进的,将来用人造卫星做联影基地,因为卫星群间摄影孔径更大,即使用同样的太赫兹波长也可以看到更准确的黑洞形象。


下面还有很多的例子,太赫兹波更能够帮我们了解我们的大气组成,提供地球暖化的直接科学证据。康莱尔本科的教授也讲了,我们怎么知道太阳系许多行星和它们的卫星有水呢?有些甚至是卫星向它的行星喷水,非常有趣。你要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有很多个理论。为什么能够带这么多的水呢?永远会留在地球上吗?现在的研究显示,我们地球一天到晚在丢水,总有一天成为无水之地。但能侦测到大气中水的含量是因为太赫兹频道电子学的进步。


将来的人造卫星,可能因太赫兹电子学的发展而越来越小,现在最小的人造卫星只有10公分立方这么大!这叫一个“u”,两个u就往上乘二,重量是1.33公斤。更新鲜的,大家知道最近美国spacex打了两次falcon9火箭,每次运送60颗卫星。主要是因为在毫米波能够通信了,因为卫星打出去以后,rocket的第一和第二节可以回收,使单颗卫星发射成本已经降到了us$350k,5g通信我们还没有用上呢,6g通信已经来临了。


spacex预计要打12000颗卫星,亚马逊要打4000多颗,谷歌也要打5000多颗,将来有五六万颗的卫星在我们天上绕来绕去。过去卧看牛郎织女星,以后就看不到牛郎织女星了,看到的全是人造卫星!除了高空的卫星,下面就降到了所谓的airship,以后整个的通信系统就算你在喜马拉雅山颠,我们照样找得到你,照样让你通信,因为卫星居高临下,全世界一览无余。这样的毫米波通信技术现在都齐备了。


要做这样的通信,过去是相当的复杂的。大家可以看到用非积成的通信系统,能量损耗太大了,所以要搬上人造卫星有相当大的困难。但如果能让整个系统能用台积电最先进的7奈米技术来整合,以最近发展出来triple frequency的技术,就可以做到600个ghz,充分发挥太赫兹的长处。



第三个部分,我们今天被雾霾所苦,全世界各大城市都有,北京并不例外,这就是最近最有名的加州的野火。在这种情况下烧出来的有毒的气体,我们有没有一天能把频谱仪放在手机上面来侦测它?一按就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成分呢?它对我们的威胁有多么大呢?有没有这个可能性?过去我们用传统的频谱仪,要损耗几十瓦的power,这当然在手机中不可行。但如果将频谱仪制作成了系统芯片(system-on-chip),硅片不过就几亳米大小,用电量也从35瓦降到二百五六十毫瓦,这就完全有可能用在手机里了!


将来人造卫星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大,最后可能变成像太空沙一般的到处飞,也是完全可能的。这里显示的是频谱仪的基带运算器(basebandprocessor),全部都可以集成在一个系统芯片里。过去的确不可能,但今天都能做得到。其次太赫兹的接收器(radiometer)能灵敏到什么程度呢?它甚至能看到你们每一个人身上发出来的光(电磁波),过去这样的热辐射只能用极端窄能隙的ii-vi族元素的化合物半导体侦测器才能看到,但今天我们用硅芯片制成毫米波接收器就可以看得到。用这个做法,它非常的轻便,所需能量非常的小,将来也可以嵌入到手机上。


最后,我做一个总结,毫米波或太赫兹这个频道过去未为一般人所知,但越来越发现它的价值,甚至可以用在手机里。第二个,mosfet这个硅半导体的元件,不但在1985年让今天早上的讲员klaus von klitzing博士得到诺贝尔奖,未来更可以因为太赫兹波的应用,也让我们有更好的智能和连接,能发更伟大的人类社会,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而成,以视频内容为准。

注:本文转载自未来论坛。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