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什么是公平?儿童如何理解?-凯发游戏

  争议:什么是公平?儿童如何理解?-凯发游戏

争议:什么是公平?儿童如何理解?

2019/08/23
导读
学界对于儿童公平观念的起源尚无定论。
图源:pxhere.com   cc0 public domain

撰文 | 施佳鑫
责编 | 陈晓雪
 

什么是公平?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成人公平观念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教育、生活阅历等,而儿童相对来说就比较纯粹。一些心理学家试图从儿童入手,研究儿童的公平观念是如何建立的。
 
心理学界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儿童的公平观念的形成大约始于8岁,这时他们开始对资源分配不均产生厌恶。今年4月2日,就职于美国耶鲁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英格曼(jan engelmann)和同事在国际学术期刊《认知科学趋势》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发表的文章认为,儿童的公平观念在3岁就开始形成,因为那时候他们就开始进行一些合作性的活动 [1]
 
英格曼等人据此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儿童公平观念的形成。合作性活动让儿童觉得自己和同伴们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而平等尊重是公平观念的来源。假如分配的过程给予每个成员以平等的尊重,那么就算分配的结果不均等,他们仍能接受。也就是说,儿童看重的是分配的过程,而非结果。学术上称为“分配公平”(distributive justice)
 
英格曼等人的理论遭致一些同行的批评。2019年7月5日,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麦克奥利菲(katherine mcauliffe)和同事在同一期刊上写信,认为英格曼等人的理论存在不足 [2]。他们认为,把公平观念的形成完全归因于是否受到平等尊重不符合现实。合作性活动确实能让儿童开始思考什么是公平,但儿童绝非仅把自己是否受到了平等尊重作为唯一考量因素。分配的结果仍然重要。就分配结果而言,自己得到的比别人少,或是自己得到的比别人多,人类往往更厌恶第一种情况,不管儿童还是大人都是如此。3岁的儿童在比自己的同伴得到更少的时候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情绪,并会用言语表达,但假如他们比别人得到的多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如此。
 
麦克奥利菲等人在文章中提到,此前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团队的实验表明,如果合作性活动是以参与者贡献大小来分配结果的,贡献小的孩子往往会支持完全平等的分配奖励,而贡献的多的孩子会认为应该按比例分配。由此可见儿童的公平观念并非都是一致的。不同的合作情境下,不同的孩子会有不一样的对于公平的理解,有人侧重于结果公平,有人侧重于程序公平。这种当中的机制并非 “平等尊重” 就能解释的。
 
此外,当尊重与否不存在时,人们仍会厌恶分配不平等。根据麦克奥利菲和同事在2013年发表的研究,当受试的儿童独自参与实验,并没有被与他人相匹配成团队时,儿童仍然厌恶自己得到的奖励较少,而没有拿到较多的奖励,尽管没有拿到的奖励并不会被他人得到,这暗示着公平观念并非是一个社会互动的产物。麦克奥利菲还举了其他一些例子。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当分配者是计算机完成的随机分配时,不管是大人还是儿童都拒绝接受不平等的分配。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无尊重是否平等一说,人们纯粹厌恶结果的不平等。另外,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的研究表明,在随机分配的情形下,人们愿意付出代价来换取结果的平等。
 
麦克奥利菲等人总结,平等尊重对于公平观念的形成的确重要,这意味着以往的研究忽视了不同的情境与文化。但想要用平等尊重来解释儿童的公平观念,恐怕是管中窥豹。
 
英格曼等人也写了文章进行回应 [3]。他们强调,并非分配的结果不重要,相反,结果是儿童判断是否受到平等尊重的依据。他们还指出,麦克奥利菲指出的那些尊重与否不存在的情境,并没有削弱他们的理论。假如不存在个体之间的互动,儿童们确实会关注自身所得到的结果时,但这并非关乎 “公平” 与否。此时儿童们所关心的是,实验操作者是否做了他们该做的?公平的概念在个体处于团体中时才有意义。
 
那么,对于儿童而言,究竟什么才是公平?究竟是结果公平,还是过程公平更重要?而这一公平观念源自于对平等尊重的诉求吗?这一系列的学术争论,正表明了学界对于儿童公平观念的起源尚无定论。


参考文献:
[1] engelmann,jan m., and michael tomasello. "children’s sense of fairness as equal respect."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9).
[2] mcauliffe, katherine, felix warneken, and peter blake. "children's sense of fairness: respect isn't everything."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9).
[3] engelmann, jan m., and michael tomasello. “respect defended.”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9).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