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上的科学亮点|“知识分子”走进达沃斯-凯发游戏

  世界经济论坛上的科学亮点|“知识分子”走进达沃斯-凯发游戏

世界经济论坛上的科学亮点|“知识分子”走进达沃斯

2017/06/30
导读
中国能不能成为未来科学的领袖?


各国大学校长讨探教育改革


撰文 | 程    莉

责编 | 李晓明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重塑我们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也为经济、社会和个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这新的一轮科技革命中,科学将成为新的领军者,创新和创业成为热门词。中国能不能成为未来科学的领袖?我们的高等教育,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此不协调的是,在现今世界的不少地方,科学屡遭质疑和攻击,为什么?科学界何为?媒体何为? 


在2017年届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上,科学成为一个新的亮点。主办方邀请《知识分子》合作参与对以上话题进行深度讨论。清华大学教授鲁白,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者、科学传播者,与中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这些话题。



如何应对对科学的攻击?



科学家在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科学知识却频频遭受攻击。对于科学家来说,受到挑战是很正常的。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已被科学反复证明的事实,现在也遭到了质疑,这种现象还在扩大。从否认气候变化到怀疑疫苗有效性,在后真相时代,科学屡遭攻击的原因是什么?科学界、科学传播者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在6月27日的“我们相信科学”的研讨会上,《科学美国人》主编mariette dichristina,英国最大的科学基金会wellcome trust的公众传播部主任imran khan,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主编sumit paul-choudhury,以及《知识分子》主编鲁白就这个话题进行了分享。与会者都同意,今天的科学传媒遇到了两大巨变:一是“反主流意识”,很多人有一种“凡是主流社会说的我都不相信”的态度。二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极为广阔而快速。


dichristina指出,凡是主流社会发布的信息都不相信的人可能接近或超过30%,这是一场信任危机;另一方面,也许因为追求时效、快速,专业媒体写的东西不够专业不够准确,时常造成误解。khan做过的调研统计数字表明,大部分用智能手机的人不一定从主流媒体得到包括与科学有关的信息。paul-choudhury则认为:我们要加大传播力度,说服更多专业媒体人士和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


作为《知识分子》主编之一,鲁白与大家分享了科学家创办新媒体的感悟。他说,移动互联网带动了自媒体的出现,尤其是在中国,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引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即出版、发表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人都可以写文章,随时都可以发表。科学家虽然写作技巧不一定高,但科技专业把握的好,又有很多学生粉丝。公众号的另一个优势是转发,好的文章,人们不仅自己读,还转给他认为会喜欢的人读。这就导致一个公众号的粉丝多,它的影响力呈指数式上升。


鲁白介绍了《知识分子》的创立和发展,“我们的定位是传播科学文化、推动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科学普及教育。”而我们的策略,则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鲁白介绍说,“我们的读者中有相当部分人是企业家、投资人、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博士,本身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通过他们在朋友圈的转发,则影响力迅速扩大。” 


“例如,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一传出,《知识分子》在半小时内就发出了专业的报道,而大部分主流媒体则是转载我们的报道。”鲁白指出,“原因是我们是科学家,诺贝尔奖一宣布,我们就知道这个人工作的重要性是什么,合作者、同事、学生都是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人采访,不到一个小时就写出了文章,快速而专业。”这说明了科学家做科学传播的优势。


鲁白还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媒有几个特点。人们的时间碎片化,注意力时间变短;人们不喜欢被动地受教育,希望参与互动;娱乐性在传媒中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科学传播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短小精悍,还要有趣,并让读者参与。他近年来一直在倡导一种观点:科学可以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体育(譬如足球)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踢足球,但是很多人会看球赛如此入迷,还会关心足球教练、运动员的生活、故事。因此,《知识分子》采用了直播、问答、辩论、网上投票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使读者愿意参与科学传播。科学发现的过程是美妙的,很多科学家的生活也非常有趣。“我们希望大家在科学中发现生活的乐趣”。


新闻发布会上探讨“科学遭受攻击”的话题


在6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鲁白与欧洲研究会主席jean-pierre bourguignon,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vanessa wood,汉姆霍兹慕尼黑中心研究所所长maria-elena torres-padilla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探讨了“科学遭受攻击”,科学家应如何应对。


jean-pierre bourguignon认为,面对质疑,科学家首先要反思自身:提供的信息是否是可靠的?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应该对公众采取更加开明和开放的态度,并且应该更加开放地接受来自于公众的挑战。从事表观遗传学和干细胞研究的maria-elena torres-padilla认为,科学被攻击是因为科学被误解了。我们需要“让公众了解我们的工作是什么,对于社会对于企业来说科学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科学家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好的福祉。”vanessa wood的专业与能源相关,她举例说手机、电脑锂电池里的元件来自于世界各地,那么科学的全球性合作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行业之间、产业链之间也需要进行沟通合作。科学并不简单,不是一页纸、一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所以科学家应该去激发人们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并意识到科学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鲁白表示,科学遭受质疑的现象需要引起警惕,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反建制的情绪:这部分人群一般教育水平低,经济条件差、又比较保守,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是全球化的牺牲者。他们希望通过匿名评论、投票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情绪,总是不相信社会精英、科学家、政府等主流社会的声音;另一方面是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传播速度和范围迅速扩大。而科学遭受攻击的力量,来自三部分,一部分是出于信仰和政治等原因不相信科学的普通大众,这部分人群有增大的趋势;一部分是某些专业媒体人,哗众取宠,推波助澜。还有一部分是出于不同目的的政府官员,在科学受到攻击的时候不出来说话或者乱说话。这个现象近年来在欧美更严重。


而作为一名科学家的鲁白也坦言,科学家在此类事件中是有责任的,比如很多科学家只埋头做自己的科学研究,而有些出来说话的科学家也有不妥之处。比如有些人为个人和单位利益,或得到政府的基金,而故意夸大其研究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基础科学的实用性,或者把科学庸俗化,使得科学研究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此外,在科学传播中,往往不太考虑受众体验,不考虑他们是否听得懂、有没有兴趣。


“科学家参与科学传媒是很重要的事,能有效抵抗科学遭受的攻击。”鲁白再次强调科学家在科学传播中的意义。



中国科学如何领先全球?



中国的研发支出已超过了欧盟,并有望在2020年超过美国。那么,中国将怎样崛起为全球科技领导者以塑造科学的未来?


“龙的科学”研讨会


在6月27日“龙的科学”研讨会上,鲁白与欧洲研究委员会主席jean-pierre bourguignon、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院长李玫、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探讨了这一全民关注的话题。


鲁白作为主持人,开场便接连抛出好几个问题:科学领军者的定义是什么?是对科研的投入?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科学技术的产出,如论文,专利?


jean-pierre bourguignon认为,好的科研条件很重要,包括好的环境、好的仪器设备,但还有更重要的,是开放性的系统,即中国的科学家可以跟国外的科学家一起合作。历史上成为科学领袖的地方,往往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全世界最好的学生来学习,最好的科学家来交流,来合作。而这些学生和科学家在离开后,会带着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思想,回到自己的国家,成为那里的科学领袖。很重要的一条,是别的国家地区会跟随学习科学领袖国家的做法。


王贻芳认为成为科学领军者还需要好的大型科研设施。大设施、高精尖的设备,不能仅仅靠外国进口,必须能够自己设计、制造,这样才能成为装备的领先者。他觉得要在自己的国家建一个科学中心,其中有一大批各个领域的领先科学家,至少有一个能够主导的领域,这样才能吸引一大批全世界优秀的科学家和学生来学习、交流、工作。


王立铭则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12年前大学毕业时,在国内的选择很少,他只能选择出国留学。而之后的十年间,中国科学界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有更多的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因此他对中国在未来成为科学领军者很乐观。但是,他也指出,科学里有些东西可以规划,如投资、吸引人才、大型设施等,有些则无法规划。“英国作为历史上科技领先的国家,我们并不会想到他们发了多少论文,我们想到的是牛顿、达尔文,美国也是如此,我们想到的是富兰克林等等大科学家。他们这些发现不是能计划出来的,我们能鼓励培养,但没办法计划。”王立铭说,“我们要有一个社会文化,能够培育这些伟大的思维。” 


谈到中国并没有很长的培养科学思维的历史,李玫指出,我们应该推崇一种真正的科学文化氛围,纯粹地出于好奇心追求知识,而不为了什么宏大的目标或者应用。她在上海科大给理工科学生教一门批判性思维的课,就是为了培养激发创新性思维,独立思考,争论与批判,这些都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科学不是孤立发生的,而往往是伴随着很多领域如文学历史哲学,还有艺术音乐的繁荣一起出现的,比如爱因斯坦很多灵感从音乐来的。一个科学强国,一定会出现影响世界的科学大师和改变人类命运的成就。



高等教育的变革?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高等教育要做出怎样的变革?


在6月28日的鲁白教授主持的闭门早餐会上,来自不同国家高校的校长结合各自的学校和国家,谈了自己的体会。面临互联网信息爆炸,韩国的kaist申成澈强调,大学需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举措,包括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eam-based teach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而新加坡大学校长陈祝全则介绍了他们在mooc、个性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而人工智能的到来对教育界的挑战,鲁白认为首先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冲击,任何重复性的教学都将被ai取代;其次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冲击,包括时间的碎片化,知识,信息多源化,以及个性化学习;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副校长david gann认为人工智能也将对学校、教育体制造成冲击。怎么办?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生活在ai的时代。鲁白介绍清华大学的教育改革推崇“三位一体” 模式,即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校长们还讨论了如何展开创新创业的教育。那么创业是可以教的吗?多数人强调,不能按照传统讲课传授,请企业家进入大学,要与社会互动,鼓励创新创业的思维,包括探索组织能力的培养。


制版编辑:程莉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