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白:科学家创业能成吗?
►《知识分子》主编、清华大学教授鲁白
撰文 | 鲁白(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神经生物科学家)
● ● ●
今天中国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包括相当资深的科学家,开始进入创业的行列。有人就问:是不是已经来了?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回答yes or no。不如转换一个角度去看,如何更好地构建中国高科技创业的生态环境。
不断改善的高科技创业生态
从大的环境来看,首先国家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过去靠规模巨大的市场、靠廉价劳动力、靠改革开放30多年的政策红利积累的优势,正在逐渐失去。中国正在变成世界第二大国,真正要成为一个强国必须要靠科技。所以国家在政策上,在资金投入上大幅度支持高科技的发展。
其次,中国采取了相当有力的吸引人才的措施,大批的海归,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海归,为高科技发展带来人才的强力推动。由于人才水平的提高和资金投入,中国的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一些领域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原创性研究才是高科技产业的原动力。
第三方面,资本其实是推动高科技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中国的投资界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也变得慢慢成熟,变得不那么短见,变得对高科技有兴趣。
第四个方面,中国的地方政府作了相当大的努力,有各种各样的政策,资金以及资源的辅助,灵活的人才引进计划,以及高科技园区,孵化器等等,也很好地推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还有一个值得提及的重要因素,就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为数不少的研发中心,他们带来了高科技创业所需的严谨态度和先进的管理和文化,也引进和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中国的高科技发展。另外,中国的研究外包产业(cro)近几年蓬勃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给高科技创业降低了门槛: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做了。
总体上,这五个方面构成了今天中国的高科技创业生态。同时,政府推动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和近年来国内逐渐形成的企业家精神(勇于创新,甘当风险,务实执行),使有些人认为以色列、美国、中国是少数几个在世界上比较适合高科技创业的国家。
科学家是否适合创业
高科技创业离不开人,其中重要的主体是科学家。如何看待科学家创业?是不是中国已经到了技术的爆发点?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分析。有些行业的科学技术可能已经到了一个爆发点,而有些则正在酝酿过程当中,甚至还有一些远未成熟,所以从总体上很难笼统地说中国是否到了一个技术的爆发点。
具体到生物技术领域,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癌症免疫治疗、基因科技、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技术、基因编辑技术、表观遗传学、生物医药、基因检测、医疗器械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无论是科学界还是投资界都非常关注,也许在生物科技领域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有比较好的发展。
什么样的科学家创业者会受到投资者关注?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轻科学家,拥有比较独创而先进的技术,他们富有激情,极其渴望将自己的发明转化,他们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具有极强的执行力、适应性与灵活性。还有一类是资深科学家,具备企业家精神。他们有远见、愿景清晰,对科学的认识兼具深度与广度,并且有鼓动性与号召力、组织力,善于沟通协调。
但是,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们都需要组建懂得企业经营和市场拓展的团队,最好拥有可能建立市场壁垒的技术。有时候一个在科学领域已经很成功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成功反而会变成包袱,因为这样的人创业往往缺乏必须的冒险精神。
一个科学的工作最终变成一个产品甚至商品,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但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大学教师们往往敝帚自珍,看重自己的技术,但对于真正实现商业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汗水和泪水并不清楚。这里面有投资人的贡献、经营管理者的贡献、企业科学家工程师的贡献、法律财务后勤人员的贡献,等等。因此,科学家创业要有一种心态,其出发点应该是怎样将自己的科研技术推向转化应用,也就是将自己的科研提高到另一个境界。要有做出造福人类的产品的情怀,而不是科研之余顺便赚点钱。现在的资深科学家中有很多人都在做公司,好像很时髦。但是一个事实是,大部分高科技公司是要失败的。你把人生中那么宝贵的时间扑上去,做了几年后失败了,那是多大的损失啊。因此,科学家创业要真的有激情,要有巨大的投入,还要充分估计高科技创业的风险和难度,而且找到合适的团队非常重要,要懂得与大家一起创业分享成功。
创业与投资都需要专业性
►《拜杜法案》的提出者。来源:boston college office
众所周知,美国因为1980年代出台的《拜杜法案》极大地推动了高科技创新,其核心在于国家把发明权利授予发明人所在的大学或机构,但它们不能够阻碍将这一发明专利转化,由此大大解放了美国高科技创业的束缚。
中国政府今年5月也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站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向高科技迈进的角度来讲,是相当不错的政策,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的是,怎样更好地构建高科技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在我看来,任何一个高科技创业,从创意到技术到样品再到产品和市场,是相当长的过程。中国当前缺乏的是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到样品这一段的投资。基础研究有国家科研基金投入,到了样品阶段风险资本才敢进来,但两者中间的阶段,是一个空挡,需要有资本投入,进行孵化,后面的成功率会高很多。其实这并不需要太多的钱,希望得到高校、地方政府、私人基金会等资源的支持,会孕育很多可能性。
另外还需要改善的一点是,对科学家创业的企业进行合理的人才配置。这里非常需要的是职业管理人员,需要有经验的ceo。清华大学的x-lab创新创业教育有一点做得不错,他们邀请了校友中有相当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投资人来指导、帮助年轻的创业者解决创业中的各种问题,这些创业导师还会带来各种资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高科技创业的速度和成功率。
创业是从无到有、非常艰难的一个过程,而很多科学家,特别年轻科学家,基本上没有经验。某种程度上来说,高科技创业尤其需要创业者与投资人两个方面都具备相当的专业性,并且很好地结合。
在美国,风险投资者专业度相当高,有很多投资人对某些专业领域的理解非常深入。中国的投资人也正在趋向专业化,很多投资人都会花时间和精力去跟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交流,学习专业知识,去了解他所投资的领域,慢慢也变成这个领域的专家,甚至已经有一些投资人开始支持科学共同体的发展,这是中国科技投资的一个趋势,或者说良好现象。
一个创业者可能拥有某个关键技术,但是围绕这个技术最终做成产品可能还需要许多项其他技术,需要原材料,需要用户和市场。因此,寻找合适的投资人变得重要。一个好的投资人不仅带来资本,而且带来各种资源,包括管理人才的资源,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周边的凯发游戏的技术支持,供应商,服务商和下家市场的资源,两者的优势结合可能令创业事半功倍。
本文系《知识分子》与《科技日报》联合出版的系列专栏文章。
点击访问已发表精彩文章:
20160912
20160922
20160926
20161010
20161017
20161024
20161031
畅谈科学精神、领略科学前沿、欣赏科学文化、促进科学发展,欢迎来稿共谈!联系地址:zizaifenxiang@163.com